CFI.CN 中财网

2027年180GW的中国储能目标,意味着什么?

时间:2025年09月16日 10:43:32 中财网
  在摩根大通看来,“180吉瓦的目标并不算高”,中国往往会“超额完成”相关目标。更重要的是,这驳斥了市场对此前“强制配储政策取消”的担忧,让该行确信中国储能行业将迎来V型复苏,甚至可能提前复苏。

  近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份方案明确提出,计划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即180吉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大通在其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并不在于目标数字本身,而在于其背后所传递的政策决心。

  在其看来,“180吉瓦的目标并不算高”,中国往往会“超额完成”相关目标。更重要的是,这驳斥了市场对此前“强制配储政策取消”的担忧,让该行确信中国储能行业将迎来V型复苏,甚至可能提前复苏。

  目标并不惊艳,或许只是“下限”
  据报告分析,180GW的目标相较于市场预期可能并不算“非常令人兴奋”。例如,中国在2024年7月提前6年完成风光发电总装机超12亿千瓦的目标,当时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2.06亿千瓦。

  报告指出,截至2024财年,中国已累计安装了约75GW(约170GWh)的储能系统。即便考虑到2025年因“强制配储政策取消”导致的短暂放缓,到2027年中国的累计装机量也将达到约215GW(约550GWh),远高于官方目标。

  报告提醒投资者注意这个关键事实:中国在完成可再生能源相关目标方面向来有“超额完成”的传统。因此,180GW的目标并不高。

  驱散疑云:为储能“V型复苏”注入强心剂
  摩根大通认为,此次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驳斥了市场担忧”。自今年初“强制配储政策取消”以来,市场一直存在不确定性,担忧这是否意味着对储能发展的支持出现动摇。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并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划定存量项目及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电价。

  而报告明确指出,当下这份自上而下的行动计划,彻底打消了这些疑虑。它表明中国推动储能发展的决心未变,只是方式转向了更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例如峰谷电价套利和容量电价补偿。

  该行表示,这项顶层设计,结合近期内蒙古等省份推出的容量电价政策以及月度储能EPC招标的强劲势头,使其对储能行业将出现“V型复苏”的判断更具信心,甚至认为复苏的拐点可能会因此提前到来。

  多场景应用:储能成为能源转型核心
  报告称,当下这份储能方案详细列出了储能推广应用的重点方向:
  发电侧: 主要是在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如沙漠地区)配置储能,以协助可再生能源的调度和消纳。

  电网侧: 推动在电网瓶颈区域部署独立储能项目。这类项目的收入模式包括现货电力市场的峰谷价差套利和/或容量补偿费用。

  创新应用: 鼓励储能在工业园区、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数据中心以及分布式光伏项目中的创新应用。

  这些举措旨在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确保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并网和利用。

  行业复苏可期
  报告分析,从结构上看,中国的电力系统目前储能容量不足。如果按照美国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容量的比例来衡量,中国2024年的储能装机容量本应达到300GWh,而实际仅为约170GWh。

  这表明,中国储能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此次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并通过市场机制激活行业活力。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支持的加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中国储能行业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显著增长,并可能再次超额完成国家设定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