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N 中财网

年末 A股4000点之上 我劝你落袋为安!

时间:2025年11月07日 10:57:09 中财网
  站在4000点关口的A股市场,恰似立于山巅的旅人,眼前指数突破的壮阔风景与市场情绪的步履踌躇形成鲜明反差。

  11月7日沪指年内第二次收盘站稳4000点,此前多次盘中冲高均未能守住,而此次突破后,尽管两市成交额重返2万亿元水平,却呈现"指数红而个股冷"的分化格局。保险、半导体等权重板块领涨的同时,超过2300只股票收跌,近2000只个股涨幅不足2%,超六成投资者陷入赚指数不赚钱的困境。这种冷静并非偶然,而是全年指数大幅上涨后,投资者对收益的理性审视,是岁末资金本能的谨慎,更是估值修复完成后市场对未来的深层思考。

  1、资金面的疲态已成为市场情绪冷却的关键推手。从资金行为角度分析,全年丰硕收益引发的兑现需求显著上升。截至11月7日,沪指、深成指、创业板指年内分别实现19.57%、29.17%和50.57%的涨幅,使得多数机构已积累可观浮盈。历史经验表明,当主要指数年度涨幅超10%且临近年末时,机构减仓概率较三季度提升。这一规律在近年得到充分体现,例如2015年业绩排名前十的偏股基金在第三季度普遍选择降仓,平均股票仓位下降10.14个百分点;2021年第一季度,经过前两年连续上涨后,资产规模超50亿的主动权益基金中也有多只基金股票仓位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2万亿元成交额背后,增量资金入场意愿明显不足,外资流入速度放缓、公募基金发行降温等迹象,印证了资金面的边际变化。虽然近期两融余额创下历史新高,但这更多是场内资金在活跃,场外增量资金的入场节奏尚未全面加速。

  2、估值结构的分化同样值得警惕,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上行根基。从A股估值十年分位来看,沪深300指数估值已达到86.69%的高位,这意味着当前其估值水平超过了过去十年中86.69%的时间,估值修复之后,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区间。而结构性分化在此基础上更显极端:以AI为代表的科技板块在全年叙事推动下估值持续高企,部分龙头企业动态市盈率突破80倍,显著高于全球同业水平,提前透支了未来数年的成长预期。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加剧,纳斯达克科技指数单周回调近3%,英伟达等龙头股波动加剧,直接抑制了A股科技股的炒作热情。传统行业虽然估值相对合理,却受制于经济弱复苏的现实,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仅为4.2%,消费复苏力度尚未达到市场预期,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上涨主线。这种“科技高估值难持续、传统行业撑不起”的青黄不接状态,使得市场整体上行缺乏坚实根基。

  3、基本面与市场表现的背离构成潜在风险。今年以来行情更多由资金推动和产业叙事驱动,而非扎实的基本面全面改善。当估值修复告一段落,市场必然回归基本面锚点,等待新的催化剂的到来。这种等待过程往往伴随着市场波动率的上升和投资者耐心的消耗。从行为金融学角度,4000点作为重要心理关口,其突破往往引发情绪共振。但此次站上4000点后的市场反应相对平淡,既体现了投资者成熟度提升、盲目追涨情绪有所收敛,却也意味着缺乏情绪推动的指数上行难以持续。历史上A股在整数关口反复拉锯的案例不胜枚举,此次能否真正站稳仍需观察。

  4、从心理层面看,4000点作为重要整数关口,以往突破常伴随情绪共振,但此次站上后的平淡反应,既体现了投资者成熟度的提升 —— 盲目追涨情绪收敛,却也意味着缺乏情绪助推的指数上行难以持续。回顾A股历史,整数关口反复拉锯是常态,2007年、2015年都曾出现4000点附近多空博弈加剧的情况,此次能否真正站稳,仍需观察后续资金流入与基本面改善的配合,短期显然不宜对指数持续冲高抱有过高预期。

  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从全年角度,“落袋为安”并非保守,而是当下最理性的选择。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可从三方面调整:一是针对年内涨幅超30%、估值高企且无业绩支撑的科技题材股,逐步减仓60%-70%,锁定已获收益;二是保留20%-30%的现金仓位,为可能到来的市场调整预留弹药,若回调至3800点附近,再考虑分批布局;三是优化持仓结构,向必需消费、公用事业、高股息蓝筹等防御性板块倾斜,降低组合波动风险。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更需摒弃年末排名压力下的激进操作,注重仓位管理,以稳健姿态应对资金兑现期的市场波动。毕竟 2015年、2021年的案例已证明,年末守住收益,远比追逐短期波动更重要。

  当然,4000点之上,指数仍有可能拉升并创出年内新高,但这更可能是年内行情的最后一程,而非新一轮上涨的起点。这里的冲高不是中期行情的终结,而是阶段性回落前的最后冲刺。投资者应当清醒认识到,在当前位置选择落袋为安,既是对全年收益的兑现,也是为来年布局储备弹药。

  此外,短期谨慎也不代表否定A股中长期向好的大趋势。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市场转移、经济转型升级的大逻辑并未改变,4000点终将成为行情的新起点而非终点。但投资的核心在于把握节奏,就像四季更迭,股市有丰收的“秋季”,也有休养生息的“冬季”。当下选择落袋为安,不是放弃未来,而是保存实力,等待市场完成阶段性整理、基本面提供更强支撑时,再把握新一轮布局机会。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