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N 中财网

公募发行产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

时间:2025年11月10日 09:01:30 中财网
  随着今年市场回暖,公募基金产品发行也迎来小高潮。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已超过千只。但公募产品发行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一幕。个人以为,对于公募基金而言,在重视发行产品数量与规模的同时,更要重视发行产品的质量。

  数据显示,今年发行新产品数量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分别为华夏基金、富国基金与鹏华基金,发行产品数量分别为86只、66只、63只。发行产品50只以上的有6家基金公司,排名15的招商基金也发行了35只产品。而排名前15的基金公司,累计发行新产品755只,也占据着绝对的比例。

  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今年新基金的发行仍然延续强者恒强的格局。比如数据还显示,有超过50家基金公司年内新发基金数量不足10只。有35家公司仅发行了1只至4只产品,像施罗德基金、华润元大基金等基金公司今年仅成立了1只产品。更有甚者,有的中小公募基金公司,今年以来竟然是颗粒无收。如此局面,也凸显出公募基金公司新产品发行的两极分化。

  尽管像华夏等基金公司今年发行的新产品众多,但如果从平均募集规模看,显然难以让其满意。同样以华夏基金为例。今年发行新产品86只,发行规模为428.79亿元,平均每只基金募集不到5亿元。富国基金发行规模为393.39亿元,平均募集规模为5.9亿元。表现最出色排名第6位的南方基金,今年发行新产品53只,发行规模为508.48亿元,平均单只产品发行规模为9.59亿元,也不到10亿元。

  因此,虽然今年公募产品发行数量突破千只大关,但单只产品的规模都不算大,这也与此前那些“一日售罄”动辄募集超过百亿元的基金产品不可同日而语。

  基金公司热衷于发行新产品,与其热衷于跑马圈地的属性密切相关。由于现行的基金管理费提取模式,发行更多的产品,基金公司就能够提取到更多的管理费,进而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在2023年公募基金实施第一阶段的改革,管理费与托管费费率下降后,按固定费率提取管理费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

  新产品的发行虽然与市场行情回暖有关,当然也与基金公司自身的实力、品牌、声誉等相关。但是,众多新产品的发行,却也难以规避基金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实际上,虽然今年有超千只的新产品发行,但其中同质化的产品可谓比比皆是。比如今年指数化基金受到各家基金公司的青睐,同一标的指数,出现同类基金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基金产品同质化,不仅会导致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有无所适从的问题,众多同质化产品的出现,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其实也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浪费。而且,由于同质化产品较多,最终也会导致某些产品出现清盘等方面的问题。基金持有人无法获得回报不说,也会影响投资者对于公募产品的信心。

  因此,对于基金新产品的发行,个人以为盲目追求数量及规模值得商榷。更何况,发行更多的基金产品,需要更多的人员来管理,或者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产品。这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并不划算;对于持有人而言,也稍显不公平。

  也正是因为如此,个人建议基金公司发行新产品应以“重质”为主,以单只产品募集更大规模为主。要达到如此目的,一是基金产品设计上要进行创新,避免同质化产品泛滥的现象出现。二是配备投资经验丰富、过住业绩不俗的基金经理管理新产品。三是基金公司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储备等方面的工作。四要提升基金公司自身的研发能力,提升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