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最新发布,释放重要信号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据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监管指标,整体体现出“规模稳增、结构优化、风险可控”状态,既延续了此前的稳健态势,也在服务实体经济与风险抵御能力上呈现新亮点。 金融持续加力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 曾刚表示,从规模与结构看,行业资产扩张兼具“量”与“质”。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以同比增长10.4%的速度领跑,凸显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和支柱作用。更关键的是,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倾斜明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12.3%、涉农贷款较年初增1.1万亿元,精准对接了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体现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针对性。 值得关注的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快速增长离不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积极推动。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了超过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2.8%。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实现“双降” 上半年,银行机构前瞻防控信用风险,加大拨备计提和不良处置力度,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记者了解到,上半年银行业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同比多计提579亿元;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 数据显示,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实现“双降”。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另外,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58%,较上季末上升0.30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46%,较上季末上升0.28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3%,较上季末上升0.24个百分点。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据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季度末不良贷款环比实现“双降”,主要得益于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以及贷款投放速度加快产生“稀释”作用。后续资产质量依然承压,要加快处置存量风险、加大防范新增风险。 曾刚表示,在风险防控维度,银行业“安全垫”持续加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24亿元、不良率降至1.49%,信贷资产质量稳步改善;拨备覆盖率升至211.97%,资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标同步上升,意味着银行抵御风险的财务缓冲能力进一步增强。 银行业经营效率持续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业经营效率持续提升据记者了解到,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银行机构持续优化定价能力,总体负债成本有所下降。银行机构积极应对利润下行压力,通过内部挖潜等方式压降经营成本,持续改善经营效率。上半年,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30.2%,较上年全年下降5.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净息差总体稳定,降幅有所收窄。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42%,较一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环比降幅已经明显缩窄,这主要得益于前期一系列压降资金成本的措施作用显现。”董希淼表示。 展望未来,曾刚表示,银行业仍需警惕潜在挑战:一方面,利率环境波动可能对银行净息差带来压力;另一方面,经济恢复过程中部分领域信用风险仍需重点关注。未来,银行业需在保持稳健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既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通过精细化风险管理巩固发展韧性,推动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 .金.融.时.报
![]() |